(原标题:黄浦区北京东路将告别“五金一条街”特色 升级成24小时活力街区)
北京东路上的五金店正在打包准备搬迁
“北京东路地区要升级改造了。”元旦刚过,黄浦区新闻办就发布消息,将针对北京东路的区域现状实施城市产业升级,把北京东路打造成24小时活力街区,赋予其历史街区新的生命力。
昨日,记者在这条上海开埠以来闻名的“五金一条街”上看到,一些五金店店主已经开始打包准备搬迁,或者改行。
街边五金店都准备搬家
据介绍,北京东路地区位于北京路、外滩、南京东路和苏州河组成的三街一河区域。此次改造项目规划范围东至黄浦江,西至南北高架,南至南京路,北至苏州河,总用地面积1.6平方公里。
昨天下午,记者冒雨从黄浦江畔拐进北京东路,自东向西走完了这段全长1.6公里的马路。记者看到,沿街店铺里,至少有七成是五金商店,可谓是“五金机电一条街”。然而,过路车辆行人虽然不少,却没见几个人迈进店铺买东西的。倒是有好些店主因为清闲,站在柜台前玩手机,或者走出店门抽烟。记者注意到,不少店家在门口堆放着用封箱带封好的纸箱,遂向一位店主询问:“这是要搬家吗?”得到了肯定的答复。
行至北京东路河南中路口,记者步入一家名为“境伯”的小型五金店。年龄约6旬的店经理何国升介绍,他们已经接到要搬迁的消息。“沿马路的、租用国营铺面的商店先搬,租用私营铺面的商店后搬,但早晚都要搬的。新的店面得自己找,我们店要搬到厦门路浙江北路那边去,离这边也不远。新地方差不多装修好了,春节前就走。”何国升是上海人,在这家店工作了10年,对这里的情况很熟悉。
北京东路近山西北路路口,40多岁的董女士正在一家机电门市部里打包。“我们店年前就要关门了,我们准备回江苏老家去,可能再转别的生意。”董女士告诉记者,“我们店在这里开了二十多年。眼下北京东路转型,要我们搬家,我就打算不做这行了,而且五金店生意也越来越难做。附近有其他类型的店已经开出来了,北京东路的转型应该快了。”
钢琴店、咖啡店悄然现身
在董女士的陪同和指点下,记者在北京东路靠近福建中路路口处看到了两家上月刚开的新店——一家钢琴店和一家古董店。董女士说:“五金街上出现这样的店,在过去是不可能的。”
钢琴店的大厅中央摆放着一架体积颇大的黑色三角钢琴,古董店靠墙的木架上摆放着多种形状的瓷花瓶、古玩器件。两家店的招牌都还没装上去,店门口搭着手脚架,还在进行装饰。
记者继续向西走,行至北京东路贵州路路口时,被两家餐饮店门口一串珠琏形的霓虹灯吸引住。两家店的装修都很新,一问也是上月新开的,一家是面包西点店,一家是咖啡厅店。在全长1.6公里的北京东路上,这四家店是记者看到的新变化。
电商冲击“五金一条街”
对于这样一条全国闻名的五金街,住在这里的老居民存有什么样的记忆?
记者在北京东路830弄贵州居委会办公室见到了“50后”居民孙钢。据孙钢说,他的爷爷上世纪初从镇江来到上海,因为做的是钢钟镬子生(铝锅)意,就在紧挨着北京东路的厦门路上安了家,孙钢从小生长在这里。“解放前,这里就是集中做五金生意的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这里的五金店都归国营,规模也比较大,最出名的有装潢五金总公司、建筑五金总公司两家。到了九十年代,这些国营大店开始逐渐拆分,陆续变为私营。但一直到前几年电商兴起之前,街上的生意都是很好的。”
和孙钢同龄的姚润智也是这一带的老居民。他告诉记者:“我爷爷当年从虹口到这里盘了店面,做五金生意,全家人就在这里住了下来。做生意要一行一行集中起来才能做的好。老早上海物资就比较丰富,生产五金配件的工厂多,国家对‘五金一条街’也很看重。只要你想得到的五金产品,在这里就没有买不到的,因此全国各地的都来这里采购。这几年不一样了,大家都去网购,来的人就少了。在这种形式下,它要转型也是正常的。”
重塑北京东路产业功能
记者从黄浦区新闻办获悉,对于北京东路及其周边地区的改造,黄浦区已将改造主题确定为“苏河南岸、海派硅巷”。
“硅巷”这个词,原本指的是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区一个无边界的高科技园区,而今,它也成为了北京东路地区的改造方向。今后,黄浦区将从城市更新着手,对北京东路地区进行重塑功能、重现风貌、重构产业,注入新兴产业,提升复合功能,把北京东路地区打造成中心城区的创新高地、文化高地、保护高地,赋予这座历史街区新的生命力,让他成为24小时活力街区。